华夏财富网

网站首页 优选知识 > 正文

博学之审问之全文意思(博学之)

2022-07-29 11:12:09 优选知识 来源:
导读 大家好,小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博学之审问之全文意思,博学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意思是:要广博地学习...

大家好,小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博学之审问之全文意思,博学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意思是:要广博地学习,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,要慎重地思考,要明白地辨别,要切实地力行。

2、作品出处:《中庸·第二十章》原文(精选):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

3、有弗学,学之弗能,弗措也;有弗问,问之弗知,弗措也;译文:要广博地学习,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,要慎重地思考,要明白地辨别,要切实地力行。

4、不学则已,既然要学,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;不去求教则已,既然求教,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;扩展资料:具体解释:1,博学之:“博学”就是广博的学习、广泛的学习,就是知识要学的多。

5、2,审问之:“审问”就是对照我们自己人生,仔细的去审查问难,我们学习了这些知识,有不明白的要问,不明白就不明白这就说明我们学的不深,要对照我们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认真的研究,把它弄明白这就叫“审问之”。

6、3,慎思之:学的这些知识明白了,还要谨慎的思考,通过谨慎的思考你对这个事物的了解就有更深的内涵。

7、4,明辨之:“明辨”就是明晰的辨别,我们所学的知识,我们思考的内涵,他到底是属于哪一方面,像知识有历史的、有地理的,按分科来讲有理科的、有文科的。

8、在一个从德行上来讲有善的、有恶的、有美的、有丑的、有好的、有坏的,对于我们所学的有一个明确分辨,那为主、那为次、那为阴、那为阳。

9、5,笃行之:“笃行”就是专一坚定的去执行,“择善而固执之者也”,选择了这一条路努力去执行,在执行的过程中去“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”,去广泛的学习它、去谨慎的思考它、去细致的分辨它、去举一反三的研究它,专一坚定的这样去做。

10、意思是:要广博地学习,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,要慎重地思考,要明白地辨别,要切实地力行。

11、作品出处:《中庸·第二十章》原文: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

12、有弗学,学之弗能,弗措也;有弗问,问之弗知,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,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,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笃,弗措也。

13、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

14、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

15、译文:要广博地学习,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,要慎重地思考,要明白地辨别,要切实地力行。

16、不学则已,既然要学,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;不去求教则已,既然求教,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;不去思考则已,既然思考了,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;不去辨别则已,既然辨别了,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;不去做则已,既然做了,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。

17、别人学一次就会,我要学一百次;别人学十次就会,我要学一千次。

18、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,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,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。

19、扩展资料:分析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 出自《中庸·第二十章》。

20、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,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。

21、“博学之”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,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。

22、好奇心丧失了,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,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。

23、“博”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。

24、惟有博大和宽容,才能兼容并包,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,真正做到“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”,进而“泛爱众,而亲仁”。

25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。

26、越过这一阶段,为学就是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。

27、“审问”为第二阶段,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,要对所学加以怀疑。

28、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、分析,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,是为“慎思”。

29、“明辩”为第四阶段。

30、学是越辩越明的,不辩,则所谓“博学”就会鱼龙混杂,真伪难辨,良莠不分。

31、“笃行”是为学的最后阶段,就是既然学有所得,就要努力践履所学,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,做到“知行合一”。

32、“笃”有忠贞不渝,踏踏实实,一心一意,坚持不懈之意。

33、只有有明确的目标、坚定的意志的人,才能真正做到“笃行”。

34、译文: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,详细地求教,慎重地思考,明确地分辨,踏踏实实地行动。

35、 选自《中庸·第二十章》,是关于治学的名句,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所做。

36、《中庸·第二十章》原文: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

37、有弗学,学之弗能,弗措也;有弗问,问之弗知,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,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,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笃,弗措也。

38、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

39、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

40、《中庸·第二十章》译文:要广博地学习,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,要慎重地思考,要明白地辨别,要切实地力行。

41、不学则已,既然要学,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;不去求教则已,既然求教,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;不去思考则已,既然思考了,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。

42、不去辨别则已,既然辨别了,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;不去做则已,既然做了,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。

43、别人学一次就会,我要学一百次;别人学十次就会,我要学一千次。

44、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,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,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。

45、扩展资料:本文诠释了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。

46、从博学到笃行,层层递进,渐渐清晰,犹如盛开的花朵,顺次拨开,直至花心显露,不禁让人在喜悦之余又多添了一份柳暗花明的快感——哦,原来如此。

47、继而深思,感慨万千。

48、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,中庸,中用,庸古同用。

49、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,因时制宜、因物制宜、因事制宜、因地制宜,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。

50、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

51、” 何晏 集解:“庸,常也,中和可常行之道。

52、”《中庸》是儒家经典的《四书》之一。

53、原是《礼记》第三十一篇,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,作者是谁尚无定论,一说是孔伋所作(子思著《中庸》),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。

54、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《礼记》中抽出独立成书,朱熹则将其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合编为《四书》。

55、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《中庸》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意思是:要广博地学习,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,要慎重地思考,要明白地辨别,要切实地力行。

56、作品出处:《中庸·第二十章》。

57、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,并不只是单向前进的顺序,还应该是一种反向促进、循环递进的过程:“学问思辨”之后,要“身体力行”地去呈现、去验证、去推进、去实践;而“身体力行”之后,还要“学问思辨”地去再反思、再学习、再提高、再进步。

58、  这便是子夏说过的“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”。

59、我们平时常说“学而优则仕”,学成文武艺,就去投身仕途、报效祖国;其实亦要“仕而优则学”,身在仕途、服务家国,更需要不断学习完善、不断见贤思齐。

60、  一方面,学以致用;另一方面,用以促学;学用相长,学无止境。

61、这种良性循环,就是现在我们提倡打造“学习型人生”和倡导“终身学习”的意义。

62、扩展资料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,这句出自《中庸》中的名言,常被人们当做励志格言,比如中山大学的校训,就是: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。

63、  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从“学”到“习”这个过程里的几个重要步骤:博学,通达地学习、广泛的学习,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;审问,审慎地探问、深入地追问,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;慎思,谨慎地思考、周密地思索,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;明辨,明晰地分辨、明确地判别,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。

64、以上四个步骤,合起来叫做“学问思辨”,这是一个人把所学所想,在自己内部世界的运作,或者说在思维层面的处理。

65、而最后一个步骤,就是把所思所得,做出在外部世界的表达、在行为层面的落地:笃行,笃定地履行、坚定地执行,这是践行学志的过程。

66、最后一个步骤,就叫做“身体力行”。

67、“学问思辨、身体力行”,这两个阶段加到一起,就是知行合一,就是学以致用,就是《论语》里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“博学而笃志”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
版权说明: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
标签:




热点推荐
热评文章
随机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