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夏财富网

网站首页 优选知识 > 正文

荇菜诗经(荇菜)

2022-09-04 13:57:15 优选知识 来源:
导读 大家好,小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荇菜诗经,荇菜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这是一种野菜,是可以吃的,作者描写...

大家好,小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荇菜诗经,荇菜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这是一种野菜,是可以吃的,作者描写了一个采摘荇菜的美丽女子,引起了男子的喜爱荇菜一般指的是莕菜。

2、《诗经》中“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

3、 ”中荇菜在现代来讲是指莕菜,别名又叫水荷叶,水生草本。

4、中国绝大数的省区都有,可做药用,亦可煮粥。

5、《诗经》中的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,一般长在湿地里或者江河的浅水区,开黄色小花,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成熟,可以食用。

6、荇菜是长江流域夏季的主菜,可以油炸或与其他蔬菜一起拌成凉菜,味道和菠菜相似。

7、中国是一个最爱吃的国家,也是最会吃的国家,煎炒烹炸,可以说把美食的烹饪手段发挥到了极致。

8、 翻开《诗经》,那些曾经的食物,好像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。

9、《诗经》中的草木都是含有隐喻的意义,古人有一个爱好,就把用芳草兰惠比拟自己的品格,比如屈原在《离骚》中用香草美人比喻品格美好。

10、而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集《诗经》,更是有许多以草木作为起兴和象征喻义的。

11、"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

12、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
13、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

14、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

15、"这里的荇菜就是一种草本植物,但是它不是作为食物出现在《诗经》里,而是作为一种追求淑女的事物出现的。

16、《诗经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它涵盖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方式,《诗经》分为风雅颂,其中的"风"就是反映的当时的民间之风。

17、一、《诗经》中的蔬菜读《诗经》有一个很深刻的感悟,就是有些蔬菜明明是大众的吃食,而且看起来还很天然环保的样子,可是最后这些菜都只能在书里看看了。

18、采采卷耳,不盈顷筐就像说人一样,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,而有些菜读着读着就没了。

19、"采采卷耳,不盈顷筐。

20、嗟我怀人,置彼周行。

21、"这里面的卷耳就是一种蔬菜,而且这种菜在先秦时代应该是常食之物。

22、这首诗选自《国风·卷耳》,《诗经》中的国风多半是表现人民的生活,人民在采集食物的时候,是辛苦的,他们需要有一种方式来释放这样的压力,于是就产生了抒发感情的诗歌。

23、而《诗经》里提到的卷耳是什么菜呢?如果你因此觉得这种菜很好吃,那么肯定是有什么误会。

24、卷耳又叫苍耳,常生长于平原、丘陵、低山、荒野路边、田边。

25、 此植物的总苞具钩状的硬刺,常贴附于家畜和人体上,故易于散布。

26、小时候大家或许有这样的经历,被苍耳挂住了衣服,就很是费劲,而苍耳就是用这种方式繁殖生长的。

27、在先秦时代,人们往往会食用卷耳的幼芽,也因为烹饪技术的不成熟,味道并不可口。

28、是荒年岁月中,劳动人民果腹的食物。

29、虽然这种植物并不美味,可是并不影响它成为诗歌里的愁情别绪。

30、在《诗经》里营造出来的氛围,是诗情画意,是美不胜收,妙不可言。

31、但是"艺术"总是以夸张来与现实对比的。

32、平民总是在劳动中寻求快乐,荆钗布裙的女子,也许没有华丽的衣裳,但是她们的灵魂中却有美妙的香味。

33、这些我们能看到先民食物,可能随着时代发展已经不会出现在餐桌上了,虽然它依然在田间地头绽放着它顽强的生命力。

34、但是这些在《诗经》里那样浪漫的存在,却有可能在漫长的岁月里,真正的成为了绝版。

35、思乐泮水,薄采其茆的莼菜"思乐泮水,薄采其茆。

36、鲁侯戾止,在泮饮酒。

37、"孔颖达曾曰,"茆……江南人谓之莼菜。

38、"莼菜长的与荇菜有些相像,在今日作为菜蔬并不少见,盛产莼菜的江南地区常常食用。

39、不过比起古时名满天下的盛景,今日莼菜的地位已经衰微了不少。

40、到现代,野生莼菜的质量、产量都在下降,它已成为一种珍稀植物,于1999年被列为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,如果再不保护,也许野生莼菜就只能出现在《诗经》里了。

41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曾出现的食物,满足了人们的肚腹之需,同时也耀眼在《诗经》的书香卷牍里。

42、二、《诗经》教会你,既要吃,还要吃出文化来说中国是有着悠久的吃文化,没人会反驳。

43、从八大菜系中就能一叶知秋。

44、各地对吃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,川香粤鲁,按照各自地域的习惯打造出独有的味道。

45、虽然先秦时代的人们,没有那么丰富的烹饪经验,甚至有些调料都不齐全,但是并不影响吃成为一种"文化"。

46、周朝时期,礼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,饭也不是乱吃的。

47、在周礼中,饮食礼仪可以说贯穿始终。

48、周朝时,人们习惯把日常饮食分为食和饮两大部分,不仅将饮食纳入社稷、宗庙诸祭以及诸侯朝觐等重大的政治、宗教礼仪活动中,而且制定了一整套饮食礼仪,大体分为鼎食之礼、待客之礼、入席之礼、饮酒之礼等,《诗经·小雅》就有五篇写了饮食习俗。

49、《小雅·楚茨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,"……以为酒食,以享以祀,以妥以侑,以介景福……"这段文字表现了周天子带人们祭祀时的庄严肃穆,以及饮食的精美。

50、中国人在吃这方面从来没有将就过,即使《诗经》里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远去,但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,还是那些千年余味。

51、从人类离开刀耕火种那一刻起,食物就成为了具有仪式感的东西,因为在物质匮乏之时,这些都是上天给予的东西。

52、那些看起来鲜嫩无比的菜都是从哪里来的呢?如荇菜,它们都是来自劳动人民的手中,所以这些食物在成为食物前,被当做了诗歌的意象。

53、三、《诗经》中食物的采集,以及加工,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状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神话传说中炎帝与黄帝之战,其实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一场争端。

54、在《诗经》中,那些蔬菜、野果的采集,还有些原始社会的影子,在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下,农家少女也会去田间地头采集食物。

55、当然劳动人民也是有快乐的,这就是苦中作乐的典范,他们思念情郎,思念淑女,在诗歌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。

56、 在《周南·关雎》就有一段这样的描写: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

57、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

58、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

59、荇菜是一种随水摇摆的野菜,它漂浮不定,琢磨不透,古人就把这种菜的形象引入了《诗经》,左右摇摆的形象,像极了不确定的爱情。

60、当大家读到这一段文字时跃然纸上一定是位窈窕淑女,其身姿窈窕,让人寤寐求之,辗转反侧。

61、可能没有几个人脑海里会想到荇菜是拿来吃的。

62、"荇菜"左右摇摆,如爱情一样飘忽不定,所以在《诗经》中,它被形容成了难追的情感。

63、大家可以想象,采集荇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因为它很可能在水里非常滑腻,但是从采集的状态来看,这种名叫"荇菜"的菜,是野生的,也就是说,先秦时代的人们,在食物采集方面,是不排除有吃野菜的习惯。

64、当然农耕时代,光靠采集野菜、野果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,于是农业生产活动尤为重要。

65、《魏风·园有桃》曰:园有桃,其实之肴。

66、心之忧矣,我歌且谣……园有棘,其实之食。

67、《诗经》中提到的这些果实,都是人工种植的,这个桃就是人类种植的功劳。

68、当然也不是什么物种都是可以人工种植或养殖的。

69、其实很多果实在没有成为主要食物时,也是以野果的身份存在的,现在市面上有桑葚果,在没有成为水果分类之前,它的身份就极其尴尬,因为农村的孩子,多半会在田间地头邂逅于它。

70、当然人类也不仅仅是吃素的,在《诗经》中就经常提到肉类食物,特别是贵族天子祭祀天地之时,总会有酒食肉类。

71、《周颂·潜》:"猗与漆沮,潜有多鱼:有鳣有鲔,鲦鲿鰋鲤。

72、以享以祀,以介景福。

73、《诗经》中的《颂》诗分《周颂》、《鲁颂》、《商颂》,其中《周颂》31篇,《鲁颂》4篇,《商颂》5篇,共40篇。

74、而《周颂》的31篇,多为西周初年的作品,祭祀的对象包括祖先、天地、农神等。

75、而这些祭祀的食材就来自于狩猎与养殖,特别是鱼类。

76、在先秦时代,工业污染还没有来到,所以山川河流水质是相当好的,所以鱼类众多,此时在人们的生活中,鱼类已经被端上了餐桌。

77、当然先民想吃上糖醋鲤鱼那是不可能的,但他们有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,还有河中参差不齐左右流之的荇菜,那也就够了。

78、而人类养殖猪的技术就比较遥远了,从最开始的野生动物到家养之物,这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过程,也是祖先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史。

79、在《诗经》中出现过咏猪的诗歌。

80、"执豕于牢,酌之用匏"、"言私其豵,献豣于公"。

81、甚至猪的"去势术"(阉割)也是我国先民的发明创造,据《易经》:"豮(fen音坟,去势的猪)豕之牙吉",是说阉割过的猪,性情变得温顺,虽有牙也不为害。

82、结语一部《诗经》看起来高深无比,却是最接地气的生活。

83、先民的智慧在诗歌中绽放,也在食物中传扬。

84、因为人类用火的历史悠久,商周之时,其烹饪手段也繁多了起来,在大的祭祀上,大家分工明确,以达到理想的效果。

85、《诗经·小雅·楚茨》曰:"济济跄跄,絮尔牛羊,以往蟊尝。

86、或剥或亨,或肆或将……执爨躇躇,为俎孔硕,或燔或炙。

87、"食物在人类的手中变得味道丰富起来,也把吃发展成了一种分工协作的行为。

88、在柴火的噼啪之声中,炙烤的油脂传来食物的香气,这是先民对于食物的尊重,也是食物在人类手上以最佳的姿态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。

89、虽然《诗经》里的一些食物已经随着历史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,但是那些流传下去的诗句,却温暖着人们的灵魂,那种独有的魅力,吸引着人们欲罢不能,掩卷沉思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
版权说明: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
标签:




热点推荐
热评文章
随机文章